khram 1 - 哈尔冰市圣•伊维尔教堂

哈尔冰市圣•伊维尔教堂

2014年,哈尔滨火车站改造工程确定实施,预计将于2018年竣工,位于霁虹街工厂胡同内的圣·伊维尔教堂被明确将保留。该教堂修复效果图上,古旧的圣·伊维尔焕然一新,失去的葱尖顶还复原状,无法阻挡的艺术魅力扑面而来。在不久的将来,圣·伊维尔教堂很可能是这样的。

 圣·伊维尔教堂建于1908年,当时清光绪三十四年,阿穆尔军区司令官切切雅可夫中将及下属军官、士兵捐款在道里军官街(工厂胡同5号)修造。教堂设计为“雅罗斯拉夫”式球型尖塔,有3个祭坛、5个圆屋顶,面积555.80平方米,平面呈希腊十字式格局,南北宽22米,东西长26米,高27米,西侧为主入口,南北方向各有一个入口。正面上方有大型鼓座,鼓座上有一大四小五个葱头顶,四个小葱头顶以大的为中心,分布在十字形端点。

 堂内圣所按德尼索夫技师的图案,由守备队中雕刻师施工,圣像在俄国切尔尼哥夫市制成,其他圣像在守备队副队长米哈依劳夫大尉及画家吉敏指导下,由40名士兵画制,维也尔斯卡亚圣母像由主教乌拉得衣米尔奉献,中央祭坛大圣像为画家尼西里也夫画的基督复活图;第二个祭坛墙壁挂着圣·塞拉夫衣图及圣·尼古拉画像。

 主入口对面是圣坛,主入口上方有钟楼,伸出屋面,有一方台,方台上有鼓座,二层花瓣装饰,鼓座上又有一个葱头。教堂上的葱头式大小穹窿主次分明,错落有致,优美和谐。

 教堂建成后,曾为镇压义和团死去的俄国官兵及1904年日俄战争阵亡的俄国将士进行祈祷,并将这些阵亡将士的骨灰移至教堂埋葬,阵亡者名字刻在了教堂墙壁上。

1908—1923年,首任掌院司祭谢尔盖·普罗杜仓。

1923—1944年,第二任掌院大司祭尼古拉·沃斯克列赛依斯基。

1944—1946年,第三任掌院修士司祭费拉列特。1960年去美国,任美国正教会都主教,

1986年11月21日死于北美。

1946年10月,第四任掌院金冠大司祭亚历山大·卡切尔金。

第五任掌院金冠大司祭阿·波诺马寥夫。

第六任掌院伊凡·扎尔克。

第七任掌院大司祭瓦连金·巴雷什尼柯夫。

第八任掌院中华东正教会司祭朱世朴。

圣•伊维尔教堂

 1927年,主教季米特里和基辅音乐学院自由艺术家芭拉诺娃波波娃在教堂创办了哈尔滨音乐训练班,开设了钢琴、小提琴和声乐等课程。

 “文革”期间,教堂顶部六座“洋葱头”被拔除,但建筑本体得以保留。教堂内圣母像、基督复活图、圣塞拉夫衣图及圣尼古拉画像等艺术作品,经百年风雨,依旧画面完好,艺术气息浓郁。

 在道里区霁虹街工厂胡同可以看到,历经沧桑的圣·伊维尔教堂,如今隐没在民宅之中。教堂西北角被一座歪歪扭扭的泥草房覆盖,厚重斑驳的铁门前,染色地砖多有碎裂,仍色彩清晰。

 除圣像外,教堂内还有圣母像、基督复活图、圣塞拉夫衣图及圣尼古拉画像等艺术作品。该教堂面积为555.8平方米,教堂呈希腊十字式格局,俄罗斯建筑风格,在教堂西北20米处,有一间俄罗斯建筑风格的平房,它就是圣·伊维尔教堂附属孤儿院。最引人注目的是墙壁上的彩色马赛克镶嵌画,宽约3米,高3米,倒心形。

 教堂西北处还有一间俄罗斯建筑风格小屋,它是圣·伊维尔的一部分——“教堂附属孤儿院”,由约1.7万块1.5厘米见方的马赛克拼贴镶嵌而成。画面左边一位俄罗斯妇女侧立挎篮,身穿及膝裙子,上棕下蓝,腿上是白色长袜。右边是一只狗,长尾下垂。女子身后绿树环绕,一条小路伸向树林深处,不远处有一座木屋。后面是碧波荡漾的湖水及淡青色的天空。虽然经历了百年的风霜雪雨,但画面依旧保存完好。

 圣·伊维尔教堂属哈尔滨二类历史建筑、II类保护建筑,位列文化公园圣母安息教堂、东正教会、圣·索菲亚教堂等一类历史建筑教堂之后。

 如今,我们只能从老照片上看到,圣·伊维尔教堂屋顶上方大型鼓座托起大洋葱头穹顶,成为整个建筑的中心,四个挺拔的小洋葱头穹顶环绕周边,整个建筑宏伟壮观,外型轮廓简洁、线条鲜明,是典型的巴洛克风格。教堂占地面积较大,周围视野开阔,绿树成荫。很希望在最近期间内在上帝的帮助下,大家都会看见修复的圣·伊维尔教堂!

教堂